高材生、青年教师、班主任、硕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主持人……
文学院教师计丽有很多“身份”。
无论何种“身份”、贴什么样的标签、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低调谦虚都是她不变的特质。
接受采访时,计丽表示,“文学院优秀的教师太多了,我这一点科研成果实在是相形见绌”。
但一聊起音韵学研究,她侃侃而谈、如数家珍,眼里满是对科研的激情和对教学的热爱。
翻开计丽的履历,作为刚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她先后拿下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国家语保工程项目等等,这些足以证明这位青年教师“不简单”。
学习不畏难:事不必难,知难不难
“如果面前有两条路,要选择更难的一条走。”这是计丽的导师劝解她的一句话,也是她一直坚守至今的箴言。
知难而行,是计丽学习、科研道路上最显眼的标签。
在安徽大学读研期间,计丽最开始选择的是方言方向。“因为音韵学的研究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我学习初期,导师让我们先研究方言。当我知道音韵学研究难度更高时,我向导师主动提出,想从事音韵学研究”。
记者问起学更难的音韵学原因时,计丽轻描淡写的说:“我想学真本事,难一些不算啥”。
计丽主持的《唐代音义文献反切结构比较与演变研究》获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不久前,计丽主持的《唐代音义文献反切结构比较与演变研究》获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项目成功获批展现了计丽多年来学到的“真本事”。
计丽向记者介绍,她研究的唐代音义文献卷帙浩繁,例如《慧琳音义》凡一百卷,共收录一千三百部佛经计五千七百余卷,收词包括梵语音译词、真言、汉字等,反切结构材料的整理和分类工作尤其繁重,其音义书的版本多,需进行全面收集,再一一进行核对,要投入极多时间、精力。
党委副书记、院长方东玲为科研业绩突出教师“2023年国家基金项目获得者”颁发荣誉证书(右三为计丽)
知难不难,计丽认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是对她科研路上“向难而行”的鼓励,更是对她专心科研的鞭策。
在科研中,计丽发现,困难总是和问题相伴而生,找到问题、解决问题往往就是攻克困难的办法。
“学习要发现问题,研究要解决问题。同学们,平时不能怕问问题,更不要怕遇到问题。学习和科研不畏难,才能走得更远、更踏实。”计丽时常把自己做科研的心得体会在课上与同学们分享。
“事不必难,知难不难。”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更是这样教的。
计丽的“音韵学”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在她的音韵学课堂上,问题导入、启发式提问、任务驱动型教学是常态,学生们课上找问题、课间问问题、课后想问题,“问题导向”的科研精神、科研品质培养无时无刻不渗透到她课堂的每一处。
在她的影响和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学生们喜欢上了音韵学,他们愿意研讨探究、愿意钻研问题、愿意向难而行。
科研寻方法:2个招式打败现实困难
提起音韵学研究,计丽认为,办法总比困难多,方法还得自己找。
在音韵研究的路上,计丽练就了自己的“独门绝招”。
第一招:“笨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
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在不同时期的声、调、韵以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其入门难、研究难、挡住了很多人的研究脚步。
博士毕业时,计丽与她的导师杨军合影
“音韵学必须自己完整系统地学习过、整理过、消化过才能真正理解并且运用。”科研中,为了深入地理解文献资料,计丽大量搜集前期学者的文献资料,并将其一条一条收集录入,耗时数年整理出自己的内容体系。
计丽说:“用笨方法做科研,其实反而是‘捷径’”。
在整理并录入大量文献资料时,计丽没有想过,要从资料整理如此基础的工作中获得什么,但是经过整理,很多平时不注意的细节,往往跃然纸上,平时学的知识点,往往在整理中又会重新思考。
在一次整理过程中,计丽发现了古代文献中“熊”字的注音问题,于是她立即带着问题去找博导,经过博导的启发,计丽让“熊”从一个汉字变成了一个问题,从一个问题变成了一个课题。
《中国语文》刊发计丽的科研论文《从中古语音演变论慧琳“熊”字的注音》
她与导师撰写的科研论文《从中古语音演变论慧琳“熊”字的注音》刊发在中文核心期刊《中国语文》上。
“科研要一步一步,点点滴滴,用慢功夫打败急功利。”计丽说。
第二招:创新思维是搞好科研的关键。
科研的本质是创新。
在科研的过程中,计丽时刻把创新牢记在心,在音韵学研究中,她突出创新思维,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看问题,不落于习惯思维的窠臼,敢于打破传统研究方法。
在计丽主持的《唐代音义文献反切结构比较与演变研究》项目中,她没有选择传统的反切系联法、统计归纳法,亦或是对反切材料进行数据库处理,以求得其反切材料所体现的声韵特征。
计丽(右三)积极参与各类学术科研论坛,在学习交流中提升创新意识、培育创新思维
计丽尝试在音义文献语音研究的传统方法上做突破,经过科研积累和创新思考,她标新立异,从反切结构角度对唐代音义文献的反切注音材料作全面梳理和分析,以此构建唐代音义文献系统的反切历史。
她在课题研究中敢于尝试新的研究方向,寻找新的研究方法,从新的研究角度出发,为唐代音义文献的语音研究构建完整的研究体系、为汉语语音史和音韵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科研路上,计丽自我摸索、自我探究的2个科研招式,不是束之高阁的新招而是稳扎稳打的实招。
教学不忘科研: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
“科研助力教学,教学也帮助科研,我认为两者并不矛盾”。
作为一线教师,计丽承担了“音韵学基础”“语音与语音教学”“汉字与汉字教学”“中国语言学史”等多门课程。
计丽积极参与文学院青年教师听课评课教研活动,与老教师围绕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模块化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等内容进行交流,向他们请教好经验、好做法。
教学中,她结合专业潜心研究教育教学,紧紧围绕学院人才培养主线,在教学中强化科研,教研能力不断提升。
“过去做科研的时候有模棱两可的知识点,反而在教学时茅塞顿开。”
计丽认为,从自己学会了到自己教会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也是一个提升的契机。
“要用科研提升自己的能力与水平,用科研指导日常教学实践。”计丽表示,将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环节中,可以扩展并充实课程内容,同时,科研中提出的一些新观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性品质。
计丽注重科研兴教,她格外注重对学生们科研能力的培养。
文学院研究生孙仪用“严谨细致”一词形容自己的导师计丽。
“计老师,是我学习的严师,也是生活的朋友。每遇到难题,无论何时,她都会在第一时间启发我,引导我进行自主探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及时总结。”孙仪说。
为了更好地科研兴教,计丽经常给学生布置探究式作业,指导学生撰写科研论文,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以及科研项目,开阔学生学术视野。
今年教师节,计丽作为青年教师代表在教师节表彰会上做了交流发言
今年教师节,计丽作为青年教师代表在教师节表彰会上做了交流发言,她分享了一个关键词“贡献”。她表示,“教师就要在科研和教学上多做贡献,作为文学院的一员,在选择科研方向时,要服务于学院的学科建设重点,围绕学科重点做科研,围绕学院发展谈育人”。
科研多作贡献、教学多作奉献。
计丽凭着自己踏实的工作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赢得了同事、学生们的赞许。她总是谦虚地说:“褒奖只是对自己阶段性的肯定,将来还要一如既往、脚踏实地,在科研、教学上更加努力,争取作出必博娱乐,BBO娱乐贡献”。(宣传部:刘祎 田夏/文 周倩 李焕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