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资深媒体人、纪实作家沈清华:为中国教育改革鼓与呼

时间:2022年06月24日 09:26添加人:校友办  来源:发展规划处 点击:次

校友简介沈清华,安徽霍山人,资深媒体人,纪实作家。1990年毕业于合肥师范学院(原安徽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1992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读研,师从著名教育史专家郭齐家,1995年获教育学硕士学位。

1995年至今在《深圳特区报》工作,担任文教新闻部、深度报道部等多个部门主任。已发表新闻作品400多万字;独立或合作出版《商界军校》《南科大创校记》《立业者》《差生转化》《世界知名大学校长访谈》《中国教育史研究(宋元分卷)》等著作10余部;发表《张栻教育哲学的心性论》等论文10余篇。

在《深圳特区报》曾策划和撰写大量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新闻报道,曾先后荣获全国城市党报好新闻一等奖、全国舆论监督好新闻一等奖、全国教育好新闻特别奖、广东省新闻奖一等奖、深圳市新闻奖一等奖等各级各类新闻奖40余项,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先进个人”,荣立深圳市政府三等功

 

在深圳媒体做出新闻“大手笔”

1995年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沈清华进入《深圳特区报》工作。这是深圳实力最强的权威大报,也是全国有影响的“改革开放第一报”。在这样的媒体平台工作,他深感幸运和责任重大。2001年他凭借勤奋工作和出色成绩,成为报社首席记者,并先后担任文教新闻部、深度报道部、民生新闻部等部门主任。在这些岗位上,他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策划组织了许多有影响的“大手笔”报道,成为特区知名的媒体人。

做贴近民生的新闻。党报要“辅政亲民”。2013年沈清华策划网络问政专栏“民生面对面”,定位“解读民生政策、回答民生问题、呼应民生诉求”,对深圳各区和市属各委、局“一把手”进行访谈、网络直播,内容第二天再在报纸刊出。该栏目在全国报纸中较早采用“报网互动”模式,架起官民沟通的桥梁。栏目推出至今备受好评,共解答市民问题数千条,已成为响当当的名牌栏目。

深圳医患关系曾经十分紧张,沈清华带领记者深入到医院和患者中间,深度调查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持续一个多月时间推出系列报道。报道直面社会问题,促进医德医风的改善,同时增进市民对医生工作的理解,因此荣获了全国舆论监督好新闻一等奖。

做有人文关怀的新闻。2003年深圳开始举办一年一届的关爱行动,由深圳特区报社承办,沈清华承担了前两届报社的活动组织和报道任务。万事开头难,为了快速打响关爱行动的品牌,他共策划组织了几十项爱心活动,给困难人士解难纾困,同时带领记者采写大量报道,营造氛围,吸引了众多单位和市民参与活动。如今,“用爱拥抱每一天,用心感动每个人”的深圳关爱行动已成功举办19届,共开展爱心活动3万多项,一千余万人次参加,有力地促进了深圳文明城市建设。此外,他还倡导了“深圳义工节”的设立,这是全国首个义工节,至今已连续举办17届。

做有大视野的新闻。2006年时,越来越多的深圳企业走向全国拓展发展空间。针对这种新出现的经济现象,根据报社安排,沈清华带领多位记者在持续一年的时间内,跑遍国内20多个省和直辖市采访“走出去”发展的深企近百家。报道在国内企业界引起较大反响,“深企闯天下”现象受到广泛关注。2015年,他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策划大型报道“探访海上丝绸之路”,组织记者奔赴20多个国家采访。报道在展现深企力量的同时,总结反映“走出去”的经验得失,为其它企业提供借鉴。

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沈清华表现不凡。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期间,他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带领记者深入防疫第一线,采写大量报道宣传抗疫,稳定人心,因此受到广东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并荣获深圳市政府颁发的三等功。上海世博会期间,他精心策划报道方案,带领十几位记者在世博园连续采访20多天,每天推出数万字的现场报道,宣传世博精神,使特区报成为当时国内报道力度和效果最好的纸媒之一,他也被世博会组委会授予“世博宣传先进个人”称号。

让媒体同行惊艳的教育报道

当过中小学教师,读研又是教育研究专业,沈清华有特别浓的教育情结。在媒体工作中,他始终关注教育领域有价值的新事新人,做出了许多令媒体同行惊艳的教育报道。

1999年,他跟原中国教育报刊社社长朱世和等媒体人一起,深入深圳中小学,采写了5万多字的长篇通讯《追求一流》,全面反映深圳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通讯在教育部机关刊物《人民教育》刊发后,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国内多家报纸、杂志全文转载。深圳成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全国典型,当时各地来取经的人络绎不绝。

深圳大学著名学者苏东斌2012年去世时不到70岁,已出版学术著作28部,这位“为学术而生”的教授的事迹非常感人。沈清华获悉后,带领记者连续采写报道刊登在重要版面,引起强烈反响。国内多达近百家纸质和网络媒体转载或跟踪报道,其中《光明日报》的报道放在了头版头条。这些报道让深圳的学术楷模走向了全国。

http://192.168.12.181:8080/_vsl/A7E65865674CA384B61AE57DA626A0DA/F1326016/6DA3

2011年,沈清华精心组织大型报道“世界百所知名大学校长访谈”,报道成为媒体在高校领域报道的经典之作

2011年,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如火如荼,深圳在这一年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报社提前启动了世界知名大学校长访谈大型采访。面对艰巨任务,沈清华精心组织统筹,为参与的20多位记者制定采访指引,对采访对象的选择和报道的重点等提出具体要求。为了保证稿件质量,他还对记者采写的每篇稿件进行认真修改,不放过每一个标点符号。最终在1年的时间内专访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100所知名大学的校长,对他们的办学理念和实践进行详细报道。其中近七成是境外高校,包括哈佛、牛津、哥伦比亚、康奈尔、新加坡国立、早稻田等大学。该报道是迄今为止中国媒体对世界各地知名大学校长最大规模的一次系列采访,被媒体界视为教育报道的典范之作,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对此评价说,这些报道给中国高校正在进行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部部教育著作中的情怀

在北师大读书时,沈清华就利用学到的教育理论,并结合自己在中小学任教的经验,撰写了近20万字的著作《差生转化》,并在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该书作为教育部中小学图书馆建设配套用书,发行量近五十万册。“来深圳后,多所学校的老师告诉我,他们读过这本书。有次去贵州荔波县山区,在一所学校简陋的书架上还看到过这本书。”沈清华说,看到写的东西有人读是最高兴的。

做一名学者型的媒体人,是沈清华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标。他的工作和学习背景,让他自然而然把写作和研究的聚焦点放在了教育领域。

2015年1月上旬,沈清华(右一)和北大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教授应邀在天津跨界书店给读者签名《商界军校》

2019年11月10日,沈清华应邀在安徽新华书店《立业者》读者交流会上分享写作心得

2014年,他以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教授带领团队创办北大汇丰商学院,并成为国内一流商学院的故事为题材,写作出版《商界军校》。中信出版社誉之为国内“第一部全面反映中国商学院创业史的商业著作”,受到林毅夫、茅于轼、王石、胡舒立等知名人士的鼎力推荐。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北大校长许智宏亲自作序,吴敬琏在序言中给予高度评价:“这本《深圳特区报》沈清华所写的新书,读起来饶有兴味。它既可以看作中国商学院教育发展史中一个值得书写的篇章,也是中国改革史中一个需要认真总结和借鉴的案例。”该书出版以来,已经加印多次。

2021年11月20日在深圳中心书城《南科大创校记》发布会上,沈清华(左二)应邀与南科大创建亲历者梁北汉、高教研究者沈红教授对谈

沈清华应邀在新书发布会现场给热心读者签名

2009年朱清时校长到深圳创办南方科技大学,以大刀阔斧的改革吸引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当年,沈清华就以报社评论员的身份撰写文章《不妨让南科大成为“教改特区”》,呼吁给南科大更大的改革空间。此后,他一直关注、思考和研究南科大的改革,2020年写作出版《南科大创校记》,国内十几家媒体对此做了报道,在高教界引起较大反响。一些专家认为,该书梳理总结了南科大创建发展的历程、成果、经验,“既有教育的专业眼光,又有媒体人的大众视角”,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专著。施一公、马蔚华、任克雷等知名人士为该书撰写推荐语。南科大是中国高教改革的一面旗帜,沈清华希望通过这本书让必博娱乐,BBO娱乐人了解南科大,让必博娱乐,BBO娱乐高校加入改革行列,从而使中国早日涌现出必博娱乐,BBO娱乐世界一流高校。

为中国教育的改革鼓与呼,为中国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是沈清华的梦想所在,相信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一定能够做得必博娱乐,BBO娱乐更好。

母校是梦想启航的地方

从大别山腹地的一名山区孩子,到如今深圳特区知名的媒体人和纪实作家,沈清华接受本网采访时充满感激地说,如果没有在安徽教育学院两年的学习经历,他很可能走不出那一座座大山。

1984年霍山师范毕业后,他回到老家漫水河小学任教。年轻上进的心让他不甘于停留在“中师”学历,尤其是看见当年上了高中的同学一个个考进了大学,这种不甘心便愈发强烈。于是他在教学之余自学大专课程,198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安徽教育学院,就读中文系本科,从此开启了追逐更高梦想的历程。

从山旮旯来到省城合肥,知识和生活的视野一下子都打开了。他至今记得当年老师们上课时的情景:丁放老师教唐宋文学旁征博引、娓娓道来,李正西老师讲散文艺术见解独到、激情澎湃。“当时李正西老师刚出版《中国散文艺术论》,课堂上讲的都是他最新的研究成果。”沈清华回忆说,还有系主任李子云、班主任李明珠等老师,学术造诣都非常深厚,令人景仰。

在安徽教院汲取新知识的同时,沈清华与很多同学一样在思考更长远的人生规划。按照规定,教院毕业后还必须回到原地任教,要登上更大的人生舞台,就要继续深造而不能就此止步。“这时候传道授业的老师们又给我们‘解惑’来了。”他说,几位刚从其他高校研究生毕业的老师,不仅非常支持我们继续考研,还现身说法给我们传授了许多宝贵的考研经验。

“我就是上教院时下定决心考研、确定专业方向并开始努力攻克英语、政治这些考研的科目。”沈清华深有感触地说,“考研难免会影响教院的专业课学习,但老师们从来没有一句指责,只是劝同学们要做好兼顾;考研同学晚上学得很晚,教室就不限定关灯时间。老师们对大家的关心支持令人感动。”

1992年,沈清华如愿考入北师大教育系读研。他说:“教院考研氛围非常好,我们班后来考上的有十几位。如今在各自岗位上都很有成就,每当谈起当年考研带来的人生大跨越,我们都很感恩母校。”(发展规划处(校友办))